• 专访
  • 新闻
  • 简介

纪录片制片人 朴宗祐

“偏僻村庄、少数民族逐渐消失,令人心急”
20
8月
2016

韩国纪录片制片人 朴宗祐

Tags : 摄影家, 朴宗祐, 纪录片
Posted By : whoborn
Comments : Off

20099141039789359

 

作家朴宗祐(58)既是摄影师又是制片人,也是纪录片制片人。朴作家与生活在印度、尼泊尔、不丹等亚洲地区的土著
部落的人们同甘共苦,将他们自然的日常生活景象记录在了镜头中。他发表了写真集《喜马拉雅:20年的奥德
赛》、韩国SBS电视台特别纪录片《茶马古道100天的记录——康区》等作品。本次采访是在2009年9月进行的。
采访人 陆红朵

 

朴宗祐是被称为“纪录片制片人documentarist”这个头衔,恐怕是第一位韩国人。他并非电视台旗下的制片人,而是从个人层面制作纪录片的人,现在也比较罕见,而现实中纪录片人职衔也对一般大众来说比较陌生。

在贫瘠的情况下,他也一直并行视频拍摄与写真拍摄,并在两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摄影记者起步,德国的《GEO》和意大利的《AIRONE》采用了他的关于韩国的照片,并通过独立制片《Indie Vision》拍摄了视频纪录片。

从第一次向世界介绍茶马古道盐井村人们生活写照的《西藏盐山谷的最后的马帮(디벳 소금계곡의 마지막 마방)》开始,到接下来的《茶马古道——1000天的记录(차마고도-1000일의 기록)》、《麝香之路(사향지로)》等《茶马古道(차마고도)》系列,以及《站在神的山珠穆朗玛(신의 산 에베레스트에 서다)》等山岳系列,《水上漂泊的灵魂——海洋吉普赛人(물 위를 떠도는 영혼-바다 집시)》、《最后火的传说(마지막 불의 전설)》、《人类最大的庆典空巴梅拉(인류 최대의 축제Kumbh Mela)》、《最后的香格里拉(최후의 샹그릴라)》、《东方大峡谷(동방대협곡)》等等。虽然视频作品也很多,但今年作为摄影作家的成线更为突出。在春季推出写真集《喜马拉雅:20年的奥德赛(히말라야: 20년의 오디세이)》,与此同时,在釜山古隐写真美术馆举办了《喜马拉雅专题摄影展(히말라야 모노그래프)》,还有从8月底至本月底在大邱阿尔托画廊举办《喜马拉雅20年的奥德赛(히말라야 20년의 오디세이)》摄影展。

《西藏盐山谷的最后的马帮(티벳 소금계곡의 마지막 마방)》则创下在韩国广播史上首次被销往欧洲的记录,并在法国正统的纪录片频道 ——ARTE电视台(并以节目名称《最后的盐道》)播出。

可以在他的博客中欣赏摄影作品。

(网址: http://blog.naver.com/khampa,  http://docu.tistory.com)

 

摄影展的反响怎么样?

釜山展会时,有很多人说想购买作品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但是,因为那里不是商业画廊而是美术馆,所以,那些后续事宜都需要由我自己亲自处理。但我羞于联系那些购买人通电话,最后未能联系那些人。

 

您原本是报社的摄影记者,后来怎么会成为纪录片制片人呢?

1984年通过公开招聘进入韩国日报社,参与《体育休闲》、《世界网球》等月刊的制作,并学会了一些技术。当时的经历,后来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工作。

我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HAM),有机会参加八六年夏天在南斯拉夫举办的国际无线电会议。当时我担任业余无线电协会秘书长一职,就想去未建交国家的去看一看,而当时南斯拉夫也没有与韩国建交。于是干脆递交辞呈后去参加了会议,结果还去欧洲其他国家看了看。

反正工作也没了,就在87年去喜马拉雅制作了《去喜马拉雅(히말라야를 가다)》,这算是我的第一部纪录片。但随后未能继续拍摄纪录片,而是回到原先的摄影记者一职。因为88年韩国奥运会当时缺少采访记者,把我叫回去工作半年。我因为想去拍摄奥运会才同意回去,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便递交了辞呈,却因缺少人手为由遭到拒绝。就这样再工作几个月,如此反复了几次,最终留在了报社,直至95年。其间经常出入国会,而当时拍摄的都是国会议员们打架的场景,那段时光,回想起来真觉得很可惜。

 

《去喜马拉雅》是怎样诞生的?

做《体育休闲(스포츠레저)》摄影记者期间,当时去采访登山家新秀柳翰奎(音译)攀登北汉山,采访结束后,我们成为了朋友。再后来认识了柳翰奎的挚友尹平玖(音译),尹平玖在后来进了报社,他的阅历与经验受报社的认可,成为我的同事兼前辈 。

1987年2月,柳翰奎、尹平玖这两个人制定了趁年轻的时候去喜马拉雅的计划,并向我提议一起去。我们一拍即合, 立马成立了队伍。在江原道利用吉普车专门跑遍穷山僻壤的出租车司机—洪云基(音译)先生,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中,成员共变成了四人,并且还找到了赞助商。

因为是山区我们需要驾着吉普车去,但当时生产吉普的只有巨和汽车公司。而恰逢巨和被双龙集团收购,便去找双龙集团的金锡元会长,拜托他为我们赞助。见了金会长之后,得知要把公司的名字更名为双龙,正准备生产第一款吉普车,命名其为柯兰多(Korando),恰好是需要做宣传。一句话我们碰上了好时机。他痛快地答应赞助我们1.3亿韩元巨资,给出的条件是电视上要播出该纪录片。

于是去找KBS电视台,与那边工作组的四个人一起合作制作纪录片。因为没有拍摄海外纪录片的经验,一切都是第一次,所以困难重重。1987年8月出发,经过6个月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进行拍摄,电视台团队因为要赶时间中途回国了。因为是第一次,中间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故,有很多没有拍好,深感遗憾。

第一次向韩国介绍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1000天的记录》已成为您的代表作。

2004年在中国旅行途中,为了找资料进了一家旧书店,在那里看到了一张挂在墙上的照片,这就是开始。因为照片很神奇就问了书店老板,并了解到那里曾是茶与马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当时就被迷住了。便构思大概五集左右的纪录片,并开始了拍摄。2005年拍摄途中,因发生了从悬崖掉坠落的重大事故,摄像机被摔坏无法继续拍摄,便回国了,但由于没钱,就把之前拍摄的部分,制作成一部作品,在KBS电视台以《西藏盐山谷—最后的马帮》的名称播出。算是关于茶马古道的一种电视试播。因为计划的是五集纪录片,所以当时并没有使用《茶马古道》这一标题。

原先计划的五集作品后来怎么样了?

2006年和2008年在SBS电视台先后播出了两集作品《茶马古道——1000天的记录》和《麝香之路》。麝香之路是在十多年前被发现的古代贸易通道。在那之前,人们只知道连接亚洲和欧洲的贸易通道,只有丝绸之路的两个草原之路以及一个海上之路。另外还有一条亚洲的麝香出口至欧洲的通道。它贯穿喜马拉雅的这一古代贸易通道,从西藏拉萨出发,途经北印度,过印度洋海上之路连接至阿拉伯半岛。

剩下的部分制作成第二集作品《香炉之路》,介绍了香炉的流通渠道,计划最终完成共计六部集的喜玛拉雅贸易纪录片,但从条件不足难以完成。

您用照片和视频两种方式制作纪录片,请您对两种媒体做个比较。

各有各的优缺点,照片中体现不出来的可以用视频表现,用视频表现不出来的可以用照片体现,我觉得两个都想做好。第一次在海外采访的时候,看到外国人那么工作,我就感到很神奇,心想“还可以那样工作”。虽然身体很累,但两种都有成果,所以感觉很欣慰。工作的时候,互相之间也有制约的时候。紧急的时候会面临在照片和视频中选择其一的情况,这时就会很烦恼,不知该选哪个。

老实说,我更热爱摄影。视频即使拍不到瞬间也可以通过其他视频遮掩,但相比之下照片则不然。我认为能够捕捉瞬间精华的就是照片。更何况,视频只要制作完就等于离开了我的手。作为自由职业作家与电视台工作,就会发生著作权问题。毕竟个人自由职业者处在弱者的位置上,只会遭受伤害。所以拍摄视频纪录片的人,多会去考虑拍摄电影纪录片。恐怕我会最终放下视频,而只做摄影。

 

但是,您作为纪录片编剧,获得更大名声。

虽然被划分为纪录片编剧(作家),但我只是挂有纪录片编剧头衔,并没有参与很多纪录片制作工作。我更多地关注拍下很好的影象而非纪录片。如果时间允许,我想用照片纪录瞬间,但现在印刷媒体逐渐减少,也没有可发表的场所,这是个问题。最近作为为期一年的项目,我正在拍摄首尔古城墙。因为也有人说我,只做别的国家的东西,所以就启动了这个项目,用视频拍摄太费功夫,所以只用照片记录着。

 

对于‘为什么拍摄’这一根源性提问,您如何作答?

第一次去喜马拉雅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要作为专业去拍摄照片。因为那就像是年轻时的冒险一样。真的去了之后一看,被那里的气势给压倒,想一直继续拍摄下去。

拍摄登山者攀登的纪录片等,所以经常出入那里,就发现每次去的时候,总会有发生变化的部分,所以就想到要记录下来。现在也会去拍经常被改变的地方,或将被改变的地方记录下来。所以也会听到有人说我是素材主义作家。

作为纪录片人,记录逐渐消失的东西和被改变的东西,这项工作的价值以及遗憾是什么?

进入1990年代以后,偏僻地区的生活或少数民族被转化为旅游资源等,有很多变化和消失的东西。例如,巴拿马圣布拉斯群岛(SanBlas Islands)的少数民族库纳族(Cuna)原本过着传统方式的生活,但如今已经成为了旅游胜地。茶马古道村庄里也出现了酒店,目前有很多韩国人去那里旅游。

那些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就拿茶马古道来说,放着100头牦牛移动的风俗已经在80年代消失。在盐井采盐的人们,现在已经变得一年也就花几天时间采盐。因为挣不到钱,而去采蘑菇等其他事情可以做。现在拍摄的东西,恐怕在我们这一代就会全部消失。几千年维系下来东西偏偏在我们这一代消失,很伤心。越是这样,越想快点把它记录下来。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偏僻地方已经消失了。所以采访变得更加困难,选定可拍摄地区变得很难。心想这些会在下一代完全消失,现在一定要拍下来,但又觉得已经晚了。看着这些偏僻地区和少数民族已转化为旅游地,我就会烦恼现在是否应该记录下来。在我们的上一代,或许就没有这种矛盾,而是他们仅仅抱着一种创造价值的想法去工作。

 

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也有过很多危险的瞬间吧?

在茶马古道真的差点就死了。从40米高的悬崖坠落,背着盐走的马用那个盐包裹碰了我一下,我摔进悬崖,掉了大概三米左右时刚好挂在树上,这才捡回了一条命。虽然伤势比较严重,但没有摔断或出现致命伤,所以真是万幸。摄像机被摔坏了,只能中断拍摄。

还有跟动物有关的事故。在美国动物园进入老虎笼子拍摄的时候被老虎咬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则被巨型鬣蜥咬过,而在纳米比亚则,去狩猎旅行的时候,还被豹子咬过。

可以那些想做纪录片这项工作的人们提些建议呢?

做纪录片的后辈们经常会问该拍‘什么’。因为在影像领域,比别人先拍,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别人没有拍过的。所以,要用自己的视角去拍,这一点很重要。用自己的视角,重新解释自己工作的主题,并把它做好就是好的作家。

另外,做纪录片的人总是会有想作导演的强烈诱惑,但我认为不能那么做。因为我了解当地的实情,所以看到那些添加了演出效果的作品,就能看出弄虚作假的部分,即便那些影像效果非常出众的作品欠缺真实性的时候,会感到非常遗憾。

设备或人员、经费方面,个人自由职业者根本无法与电视台竞争。比电视台的团队能够投入更多的只有时间,但就因为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可以拍出更加忠于事实的纪录片,这是优点。

 

我们知道您是韩国首位上网咖啡馆运营者。

1997年Q频道和京仁广播合作原本计划拍摄54集作品《大海与人们(바다와 사람들)》。当时我负责该项目,为了出差正要换外币的时候,就爆发了金融危机。因为汇率上涨很厉害,最后放弃出国计划,也中断了制片工作。

我一看这个事态应该还会持续几年。既然美元稀缺,就赚点美元的想法开了一家针对外国人的小旅馆。原本就计划在自己退休之后开一家小旅馆,就当是把该计划提前了一些。但是,因为这家小旅馆位于三清洞,所以客人很难找得到。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在安国洞韩国日报旁边开设了一个可以使用网络的空间,而这个就是韩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intenet cafe)“Net House”。

结果两个都经营失败。刚开始半年自己亲自经营,但是过了一年半,才开始有了口碑。等口碑传到在外国背包旅行者那里时,我已经在做别的事情,因为亏损也就关掉了。

 

去采访旅行就要经常离开家,家人会不会有意见?

我就怕这样,所以原本打算不结婚就这么过一辈子,一个人转遍各地旅行。但是前辈的夫人说“这样过人生怎么可以呢”,并给我介绍对象说“有个文静的姑娘,见一见吧”。去相亲一看,那个文静的姑娘说“去非洲旅行一个月,刚刚回来”。可能真的是天生有缘吧。妻子喜欢到处去游玩,而她的职业刚好是教师,所以每到假期我们都会一起去旅行。加上儿子总是三个人旅行,因为花费很多,所以存不下钱来,这是缺点。哈哈。

 

后记

朴宗祐作家在2016年7月举办了名为‘走在宫中,呼吸其中’的摄影展,展示了他在得空时,担摄的宫中景象。此次展会上可以看到, 朴宗祐作家拍摄的首尔四大宫——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的四季以及宗庙、宗庙祭礼。

About the Author

Social Share

    版权所有 © 2016-2019 wmover
    中文版本经过interview365独家授权, 通过株式会社候本进行出版。

    标签

    1987 Bounce Crush Hello TS洗发水 专访 南汉山城 哭声 回来吧釜山港 姜栋元 安圣基 导演 小白船 尹德镛 崔银姬 延尚昊 念力 成春香 报恩的云桥 旅行 朋友2 朴仁焕 李炳宪 林玄植 歌手 烈女门 申九 申相玉 电影 电影人 窗外的女子 舍廊房客人和母亲 花样姐姐 花游记 赵容弼 郑宇成 郭道沅 金泰梨 釜山行 钢琴家 钢铁雨 青春剧场 韩国导演 韩国电影 韩国画家